中华卫浴网讯 2015年春节期间,国人赴日本疯抢马桶盖的现象深深刺痛了中国制造业。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如何加快消除这种尴尬和焦虑局面,已成为供给侧结构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由此现象出发,浅析了供给侧结构改革与知识产权创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比中国和日本的“马桶盖”专利技术分支,挖掘出日本马桶盖的创新与其独特的厕所文化息息相关,强调科技的创新只有与文化相融合,才可以提升创新的品质。同时,在进一步分析中国和日本“马桶盖”专利申请的发明人之间的研发活跃年限差异后,突出创新还需重视培养技术劳动者、弘扬“工匠精神”,增强创造力和创新活力。
从“马桶盖”视角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与知识产权创新(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件背景
2015年春节期间,有多达45万名中国游客赴日消费,除电饭煲等传统热门商品依然畅销外,智能马桶盖成为当年的一大购物热点。日本当地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而根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用水卫浴白皮书》,中国智能马桶盖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2%,这不能不引起国内企业的深思。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速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该如何转调庞大的制造业身躯实现奔跑跨越?本文将从“马桶盖”视角去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与知识产权创新的关系,并就如何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环境中实现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供给侧结构改革呼唤知识产权的保护
针对国人争相去日本购买马桶盖的现象,行业人士分析认为,由于中国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山寨成本低,市场上存在诸多不诚信行为,深深打击了国内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知识产权是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制度。在发达国家,现代经济整体依赖于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与专利、版权、商标相关联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本国经济的支柱。在某种意义上讲,创新驱动就是知识产权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保护万众创新的热情,才能提高大众创业的激情和活力,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注入更多的动力。扑面而来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呼唤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之树在知识产权的浇灌下枝繁叶茂已成政府的决心。
供给涉及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与配置。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调整这些要素组合与配置的方式和结构,以优化资源流动的方向,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高效地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而为了实现科技创新之树的枝繁叶茂,就需要为它提供知识产权的水和阳光。
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提升科技品味
日本从1985年开始申请相关专利,而中国从1991年开始申请相关专利,相差仅6年。从“马桶盖”技术领域上中国与日本专利申请数量分布(图1)可以看出,2011年之前中国的研发投入与日本相差很大,到了2011年之后专利申请数量开始超越日本。
中国的专利申请划分为8个技术分支,分别涉及“转动扣或把手”、“马桶座圈”、“自动感应”、“便斗”、“地板革”、“启动杆”、“阻尼套”、“承托架”等。日本的专利申请划分为8个技术分支,分别涉及“挂孔”、“粘扣带”、“温水供应”、“保温”、“绝缘加热”、“人体传感器”、“自动开关“、“清洁材料”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中国专利与日本专利除了在申请数量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技术研发方向上,仅有
“自动感应”与“人体传感器”两个技术分支有交集。
在日本,厕所不仅仅是“方便”的场所,还是科技灵感和环保节能兼具的空间,更是日本人情怀的展现之地。日本成立了厕所协会,并将每年的11月10日定为“厕所日”,厕所协会举行每年一次的厕所专题研讨会,评选“十佳公共厕所”等活动,还通过与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协作来完善公厕设施,提出“创造厕所文化”的口号。日本人受传统文化中“穢”的思想影响很大,他们极力避免不干净的东西,对清洁的追求精益求精。同时,日本有一种“厕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厕所的认知。文化层面的避讳和信仰,造就了日本独特的厕所文化。
日本厕所文化与马桶盖技术的协同发展,带给中国企业的启示是科技要与文化相融合,以实现产业链的重构。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助力文化腾飞;文化为科技注入内核,提升科技品味。
重视培养技术劳动者,弘扬“工匠精神”
1980年,日本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水冲洗便器亮世。温水冲洗便器,即配置有厕后自动喷射温水清洗功能的马桶。1988年日本人在便器旁边的一个发声装置,如厕时只要把手伸过去,它就可以通过感应发出哗哗的流水声,用来掩饰女性如厕的尴尬。2000年,可以自动开合盖子的全自动便器登场。它通过匀力作用进行开合,大大降低故障可能,从而延长了使用年限。2002年,TOTO公司研发的“CeFiOntect”技术可以使便器表面达到纳米级光滑程度,从而使得污垢难以附着。2005年,日本人甚至研制出了可以通过内置SD卡播放音乐的马桶。从日本厕所巨变的历史可以看出,它们对于“让厕所变得更舒适”这件事是精益求精。
科技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企业是国家进步的基石,而技能劳动者和科技人员的素质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在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发明人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
对在中国和日本申请的“马桶盖”专利的发明人进行分析,专利数量排名前5名的中国发明人情况(图2)表明,中国发明人平均每人“研发活跃年限”(是指截止目前为止在专利申请中活跃的年限,并非实际研发年限)为5.6年,平均每人专利数量为22.2件;专利数量排名前5名的日本发明人情况(图3)表明,而日本发明人平均每人“研发活跃年限”为9.2年,平均每人专利数量也为22.2件。虽然不能断言说,日本发明人的创新质量高于中国发明人,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技术的沉淀,日本发明人表现地比中国人更占优势。
这种沉淀源于日本社会普遍接受和推崇的敬业与认真的工匠精神。日本制造业的工匠精神,已内化到日本人的骨髓,被称为日本社会的文化基因。1950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对那些身怀绝技的匠人实行“人间国宝”认定制度,突出日本对于技术人才的尊重和保护。
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曾委托中国发明协会做了《职务发明人权益保护状况调研》。在这份报告显示仅有35%的发明人认为自己的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企业要想解决创造力与创新活力的问题,就需要从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氛围,解除后顾之忧,保障发明人的合法权益,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倡导精益求精。
结论
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以创新为驱动力,对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与配置,从而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以高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创新之树的枝繁叶茂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浇灌。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
中国和日本在“马桶盖”上创新和研发的差距仅仅是中国制造与世界先进制造差距的一个缩影。中国制造的升级迫切需要在供给侧进行改革。站在知识产权的角度,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提速,除了依托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之外,还需要将科技的创新与文化相融合,为科技注入内容,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同时,也需要倡导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保障发明人的权益,培养发明人的“工匠精神”,使对精益求精的追求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基因。